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小行星採集樣本回歸

國家太空中心 黃正中研究員

美國國家航空太空總署(NASA)所屬的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enter for NEO Studies)是小行星追蹤機構,在太陽系裡面,小行星和行星一樣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至20207月太陽系內已有約95.9萬顆小行星被確認3,大多數已知的小行星軌道,大部分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內,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的任務為長期監控,計算靠近地球小行星的運行軌道,並提出早期預警以避免小行星碰撞地球,並對下一(22) 世紀近地小行星撞擊概率進行全面評估。

▲ 小行星大部分位於火星(Mars)和木星(Jupiter)軌道之間

(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3/InnerSolarSystem-en.png)

除了小行星可能與地球相撞之外,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對於過去對地球生物圈的演化也很重要,小行星的物理組成各不相同,過去科學家對於小行星的組成了解甚少,天文學家將天空分區域拍攝,利用天文望遠鏡照相,分析光譜研究物理性,近年來利用太空船近距離研究小行星,為人們提供重大科學意義。

進入太空旅行的年代之前,小行星即使在最大的望遠鏡下也只是一個針尖大小的光點,它們的形狀和地形仍然是未知的奧秘;第一次獲得小行星的特寫鏡頭是1991伽利略號掠過小行星帶時拍攝到的照片,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超級大的石頭。

▲ 伽利略號拍攝到的小行星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8F%E8%A1%8C%E6%98%9F#/media/File:951_Gaspra.jpg)

為什麼要探索小行星

前往小行星探險有許多理由,包括瞭解太陽系形成的原因,避免小行星碰撞地球造成浩劫,到小行星開採地球上稀有或耗盡的物質的來源,或供應太空旅行所需物質,例如水、能源的供應站等等。

小行星的組成

科學家從天文望遠鏡的顏色,反照率和光譜特徵的小行星分類,分析小行星表面材料的成分和組成,近年人們通過光譜分析對這些小行星的研究,發現大約有75%小行星的表面含碳,17%由矽化物組成4,其它小行星大多是鎳-鐵金屬結構組成,少數含有冰的成分。

隼鳥號太空船5

隼鳥號(はやぶさ)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小行星探測計畫;隼鳥1號在2003年發射,2010年攜帶絲川(Itokawa)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後續的隼鳥2號在2014年發射,追蹤龍宮星(Ryugu)小行星, 2019年接近小行星向小行星表面發射子彈製造隕石坑,再降落小行星採集地表下之碎石標本,隼鳥2號是人類首次通過發射金屬子彈製造隕石坑。

為什麼要製造隕石坑呢?

這是為了評估整個銀河系以及最終整個宇宙的生命起源,小行星形成以後長期受到太陽風,以及宇宙射線的輻射風化,實際上在小行星表面覆蓋一層風化物質,為了採集沒有風化的原始樣本,隼鳥2號太空船用子彈製造隕石坑,太空船射擊以後巧妙的操控避開碎石,太空船再返回小行星,接近、降落從人工隕石坑採集樣本。

起源-光譜號(OSIRIS-Rex)」太空船

美國太空總署選擇本努(Bennu)小行星作為探測目標的原因,是它的年齡大約為45億年,與太陽系的年齡接近,並且被認為含有被礦物質鎖住的水,科學家認為本努小行星是一個保存完好的宇宙時間膠囊,可以探索太陽系來源的秘密。

美國航空太空總署於2016年發射,起源-光譜號(OSIRIS-Rex)太空船2進行深空探險,4年後在今(2020)822日接近本努小行星,成功降落開始收集樣本,在10月底從本努小行星收集的材料,固定到樣品返回艙6 中返回地球。

▲ 從小行星Bennu表面收集的物質的罐放在OSIRIS-REx航天器的樣品返回艙內。

(圖片來源:NASA/GSFC/Univ. of Arizona/Lockheed Martin)

發現豐沛礦產的小行星

最近,美國航空太空總署發現太陽系一顆名為「靈神星」「16 Psyche7的小行星,蘊含著豐沛的鐵、鎳所組成的金屬,其價值估計高達1萬萬億美元($10,000 quadrillion USD),這顆距離地球約3.7億公里,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寬度大約226公里,NASA計畫在2026年登上「16 Psyche」探索這顆小行星的礦產實際含量。

▲ 16 Psyche小行星()與月球尺寸()對照

(圖片來源:https://www.slashgear.com/asteroid-16-psyche-a-quick-primer-as-nasa-enters-phase-c-22574350/

太空採礦和太空「加水」站

近年來高科技產品使用許多稀有元素,地球上部分元素已經過度開採,人們意識到礦產是不可替代資源;根據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地球與太空探索學院研究8,發現在宇宙超新星爆炸中產生的稀有元素,例如鉛、鎳、鉑、金以及放射性和稀土等等重要元素,散佈在整個銀河系的部分小行星,這些是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元素。

除此之外,小行星可以做為人們太空旅行中的中繼站,因為人類和其他生物都需要補充水,有了水份可以分解出來氧氣和氫氣,氧氣可以提供太空人呼吸,用作火箭和其他高能化學反應的氧化劑;氫氣則是深空旅行的理想燃料。

近年來逐漸形成的太空產業,小行星的資源探勘已經引起各國注意,相繼組成太空採礦公司,例如美國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深空工業(Deep Space Industries, DSI)通過仔細研究小行星的組成,選擇有那些小行星可提供最豐富的原材料,布局太空採礦已經成為各國太空探險的競逐焦點。

參考網站

  1. Hayabusa2維基網站: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yabusa2
  2. The Sky Live: https://theskylive.com/how-far-is-bennu
  3. NASA Earth Datahttps://earthdata.nasa.gov/learn/what-is-sar
  4. 小行星維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8F%E8%A1%8C%E6%98%9F
  5. 隼鳥2號太空船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yabusa2
  6. Space News網站: https://spacenews.com/osiris-rex-safely-stores-asteroid-sample/
  7. SLASH GEARhttps://www.slashgear.com/asteroid-16-psyche-a-quick-primer-as-nasa-enters-phase-c-22574350/
  8. Space News網站:https://spacenews.com/op-ed-why-tapping-the-solar-systems-far-flung-resources-would-be-better-than-building-new-icb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