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你的世界越來越blue嗎?大尾鱸鰻一生的視覺變化 (Part I:生活史與挑戰)

 當鱸鰻以補品的樣貌來到我們面前時,牠其實已經跨越了重重的難關,歷經了數千公里的旅程來到台灣。這個旅程從深海開始,跨越了大洋、近岸、河口一直到溪流的上游。旅程中光環境的變化非常極端,從漆黑的深海、蔚藍的大洋、黃濁的河口一直到多變的溪流,鱸鰻要一一克服這些難關來完成牠的生活史,到底要如何辦到?

鱸鰻的生活史

鱸鰻隨黑潮漂至台灣沿岸時會從柳葉鰻變態成鰻線,每年當鱸鰻迴游至東部沿岸時,時常可以看見捕撈的人。鱸鰻隨黑潮漂至台灣沿岸時會從柳葉鰻變態成鰻線,每年當鱸鰻迴游至東部沿岸時,時常可以看見捕撈的人。

 鱸鰻是降海洄游的魚類,成體生活在溪流中,性成熟後會到深海產卵。鱸鰻孵化後型態像葉片一樣,因此稱為柳葉鰻。柳葉鰻乘著北赤道洋流與黑潮,漂流六個月來到台灣、日本與中國沿岸。到達溪流出海口附近時,鱸鰻進行第一次的形態改變(變態):從柳葉鰻轉變成棒狀的玻璃鰻,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鰻線,生活形態則從漂浮轉變為底棲。玻璃鰻以極強的爬行能力向溪流上游遷徙,甚至能夠翻越高聳的攔沙壩,長大後則因為體色偏黃故被稱為黃鰻。歷經了五、六年的成長,鱸鰻會進行第二次的變態為降海產卵做準備稱之為「銀化」。變態完成的銀鰻會降海洄游到菲律賓東方馬里亞納海溝西側海域的出生地產卵,完成生活史。鱸鰻的一生洄游範圍長達五千公里,生活史橫跨海洋與陸地,環境變化非常極端,因此在生理與感覺系統上都面臨了巨大的挑戰。

鱸鰻面臨的視覺挑戰

不同水體的光環境差異很大,一來說大洋偏藍、近岸偏綠而河口時常是黃濁的顏色。不同水體的光環境差異很大,一來說大洋偏藍、近岸偏綠而河口時常是黃濁的顏色。

 鱸鰻生存在水中,水中光環境則受到水本身以及水中懸浮物對於不同顏色光線吸收能力不同的影響而產生多樣性。例如,在清澈的大洋中,由於水分子容易吸收紅光,因此光環境有隨著深度而往藍光方向偏移的現象,俗稱藍位移,也因此我們看到大海多呈現深藍色;在沿岸地區有較多的懸浮微粒與浮游生物,由於懸浮微粒吸收藍光的能力較佳,光環境則伴隨著深度往紅光方向移動(紅位移),也因此在近岸的海水常呈現偏綠的顏色;到了河口懸浮微粒更多,水色甚至呈現偏黃的顏色;淡水溪流的光環境,通常變化較大較快。因此,鱸鰻的一生歷經了深海、大洋、近岸、河口、溪流等不同的環境,從只有微弱藍光的深海,歷經光線充足的大洋表層洋流,到充滿懸浮微粒的河口,再到水色變動相當快的溪流,這樣極端的光環境變化對於鱸鰻的視覺系統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鱸鰻究竟有何法寶來適應這麼巨大的變化呢?詳情待下次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