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5G真的有這麼好嗎?

台灣 5G (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第一波釋照於 2019 年 12 月 10 日開放給各家電信業者競標,第一階段終於在 2020 年 月 16 日第 261 回合結束,暫時總標金額為 1380.81 億元,5G 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值得讓各家電信業者卯足全力競標?這樣的結果終究是好是壞?我們就從 5G 網路速度、建置、使用費率三方面來為你分析!

目前 5G 有分兩種頻段,第一種為 Sub 6GHz(應用頻率為 6G Hz 以下),與目前採用的 4G LTE 頻段接近,屬於低頻 5G;第二種為 mmWave (應用頻率為 24GHz 以上),即毫米波頻段,屬於高頻 5G5G 網路結合了既有的 4G LTE 頻段,是一種異質性網路(HetNet)。透過主打速度的毫米波(mmWave)寬頻技術,及主打低功率消耗、覆蓋能力廣的 sub 6GHz 窄頻技術,在不同的環境下提供最適合的無線網路,並同時滿足短距離及長距離的通訊要求。

首先我們先談網路速度,目前 4G(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的每秒網速是 0.1Gbit/s,最低延遲時間為 30~70ms,下一代通訊網路統稱 5G,它的最高每秒網速是 10 Gbit/s,最低延遲時間為低於 1ms,以網速來看 5G 比 4G 快了 100 倍。再以延遲時間來分析,人眼看到畫面傳輸至大腦所需時間為 21ms~26ms,而 5G 延遲時間卻低於 1ms,相較於 4G 系統的平均延遲時間 50ms,縮短了將近 50 倍。因此,對於下世代的技術應用,如遠距離醫療技術,5G 是可以完美做到低延遲性以及高穩定性的效果,以實現該技術。

再來以建置的方向來探討,我們知道高頻的特性為速度極快、封包延遲時間短,但連帶的缺點是基地台訊號覆蓋範圍縮小,在訊號傳輸的過程中也有高頻路徑耗損、傳輸耗損及低穿牆特性,因此 5G 基地台的間隔必須要更加緊密,我們以 4G 基地台及 5G 基地台來做比較,5G 基地台之間的平均距離為 250~300 公尺,由於擁有各種潛在障礙的影響,大多數設備設計人員將目標設在 150~200 公尺之間,才能達到充分的網路覆蓋,相比之下,即便在最密集的城市地區,4G 基地台間隔也可能接近 400~800 公尺,再以 1.2 公里來比較 種基地台。

使用數量,假設在最密集的城市地區建置基地台,5G 需要使用到 台,4G 則是 台,這意味著無線營運商必須安裝比支援 4G 網路更多的 5G 基地台,營運成本勢必會高出許多。

接著是使用費率的探討,現今 4G 上網吃到飽依照國內 家電信業者所推出的方案,月租費對一般人來說都是相對便宜的,根據全球首波推出 5G 國家之一的韓國,5G 標準型吃到飽月租費相較於國內 4G 吃到飽費用高出 到 倍之多,目前台灣民眾已習慣物超所值的上網環境,面對如此高資費的 5G 通訊系統,是否能贏得大眾的喜愛,值得各位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