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自 1736 年起統計,平均每 15~20 年發生一次劇災型地震,風險甚劇。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NCREE)長期推動地震工程科技研發,整合國內學術資源,針對震前準備及預警、震時應變、震後補強及復建之需求,提供全方位地震防災研發平台,例如:設置地震模擬試驗室、大比例尺或足尺寸靜動態試驗設施等,發展地震工程新技術,減輕地震災害損失。國震中心→

臺灣結構防災監測平台(TSMOD)

為使建築測站的監測資料,能夠對結構受震安全做出具體貢獻,國研院國震中心建置「臺灣結構防災監測平台」,提供學研界申請與下載,資料可應用於發展系統識別技術、結構健康監測、震後結構安全性快速評估、地震早期預警技術、結構分析與模擬技術等多種加值運用。網址→

臺灣工址輸入地震查選(INMOST)平台

為解決實務上執行非線性歷時分析時,常遭遇如何挑選與調整實測輸入地震的瓶頸,國震中心開發「臺灣工址輸入地震查選」(INMOST)平台,可對應我國現行規範要求、適用全臺一般工址、具視覺化查詢及多功性圖表展示功能,且能提供優選地震紀錄與完整地震資訊,將有助於提升我國耐震設計與檢核的水準。網址→

守護台灣的「5D智慧城市救災平台」

國震中心打造「5D智慧城市防救災平台」建構真實城市的數位分身,可模擬地震時城市建築隨地震搖晃而逐漸變色來呈現受損情形,顏色越深代表受損機率越高。此技術可應用於震前推估災害潛勢、震後規劃避難地圖,亦可派遣無人機至受災現場回傳即時災損影像以利擬定救援計畫,使防減災更加智慧化,是實現智慧城市的一大利器。新聞→

建立「離岸風機支撐結構與關鍵零組件測試平台」

國研院國震中心於臺南實驗室設置土壤力學實驗室、水下基礎與地盤試驗平台、風機關鍵零組件測試系統等,建立離岸風機支撐結構與關鍵零組件測試平台,兼具大尺度模型實驗與數值模擬能力,提供全方位離岸風機研發能量,並持續與產官學研合作,推動實驗室認證與建立檢測驗證標準,期能成為國際級驗證單位。

地震工程人工智慧發展與應用

國研院國震中心與臺大土木系共同成立之「國震中心-臺大土木合設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推動人工智慧在地震工程、防救災與土木工程相關領域之應用合作已深入探討坡地災害預測、結構裂縫辨識、結構受震預測、工地鋼筋查驗等議題,並陸續產出豐碩成果。未來規劃進一步將 AI 技術應用擴展至建物震損辨識、橋梁預警、設備健康監測、斜面滾動隔震支承、耐震風險評估、防災平台建立等研究項目,期能藉由 AI 技術全面提升地震防減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