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什麼?機器人可以幫我們看病!

  你可以想像嗎?有天去醫院或診所掛號,幫你拍X光或進行其他檢查的是機器人,而且不用等護士在診間來回遞送報告,你的檢查資訊就已經同步出現在AI醫生的主機裡了。不過你知道嗎?這樣先進的技術,其實已經不只是電影場景了!AI醫生自2017年起在臺灣已正式提供輔助醫學服務近2年,診療過的患者也已超過700位囉!

撰寫人: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陳泓勳/王聿泰 博士

圖片來源:pixabay圖片來源:pixabay

AI醫生有影謀?

  不過這個看病的機器人有醫療執照逆?是哪間醫學院畢業的?又憑什麼提供醫療服務呢?

  這個AI醫療系統被暱稱為「華生醫生」(Watson for Oncology, WFO),是IBM開發的全球第一套AI癌症輔助治療系統。在它正式為病患服務前,除了被輸入超過300種醫學期刊、250種醫學教科書,以及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發布的臨床指南之外,也通過了國際頂尖癌症中心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紮實的培訓, 並接受13類常見癌症的資料訓練,為的就是讓「華生醫生」具備等同專科醫師的臨床經驗與專業知識,得以幫助飽受病痛的患者進行正確治療。

  而自2017年7月臺北醫學大學率先引進「華生醫生」以來,除了透過詳實的醫學資料庫為基礎進行診斷輔助,萬芳醫院醫療資訊長陳俊佑也指出,WFO這套系統能以清晰、具體的視覺化方式呈現資訊。對照過往只能用生澀、拗口的醫學名詞想像病情,或是單憑抽象敘述理解治療方式,「華生醫生」對於醫師與病人溝通醫療細節、討論病情有相當大的助益。

  除了上述的「華生醫生」之外,科學家們也開始訓練出各種不同的AI醫生,成為輔助不同科別醫生的好幫手!

永不疲倦的AI醫生

  AI醫生的另一個優點是不需要休息!

  臺灣優良的醫療品質世界聞名,但在失衡的醫病比例下,過高的病患數量,以及隨著病患增加而大量累積的資訊,也讓醫護人員們不得不長時間做功德。這時候不用睡覺、效率又超高的AI醫生就派得上用場啦!

  以放射科為例,AI能夠用極短的時間讀取醫學影像,並自動記錄各項數據,醫師可直接根據實際狀況進行資料調整及確認AI判讀的結果,進而省下煩瑣的醫學資料與病歷彙整對照的人工處理時間,把更多時間留給重要的病情探討與治療。

如何讓AI醫生更聰明

  談到這裡,也許讀者還是有一些不放心,AI醫生跟一般醫生都是要定期進修,那AI醫生又是如何進行專業訓練的呢?

  前面提過的華生醫生(WFO)系統處理過上百種醫學資料,亦需由大量的真實病例與臨床診斷進行學習,並透過大量的資料計算與高效能電腦快速整合資訊,再經過醫學科學家的反覆驗證與專科醫師的判斷方能提供第一線的輔助醫療服務標準。

上圖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資料集平台,臺灣醫療AI影像資料庫也包含其中。上圖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資料集平台,臺灣醫療AI影像資料庫也包含其中。

  因此自2017年起,科技部與臺大醫院、北醫、臺北榮總三家醫院展開合作,整合了三間醫院的醫療影像,建立臺灣醫療AI影像資料庫。我們可以想像成這是一個專屬於AI醫生的影像圖書館,裡面建置了多種不同類型的醫療資訊,讓AI醫生可以從大量的病例與臨床診斷結果進行搜尋、交叉比對與學習,而這個巨量醫療影像資料庫目前就在國研院的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網中心)裡頭喔!

  除了投入國網中心高效能的電腦與大量計算資源之外,由前瞻計畫推動建設、運用全球500大超級電腦排名第20的「台灣杉2號」(Taiwania 2)所建構的「臺灣計算雲」(TWCC)也已在今(2019)年5月隆重登場,將成為各大醫院與研究團隊訓練AI醫生的好幫手。

醫療AI?還是AI醫療?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影場景正在變成現實生活。不過AI醫生的出現,絕對不是為了取代醫生,而是適度地將醫護人員由煩瑣、例行、重複性工作中解放,讓省下的時間與精力,能發揮在更需要互動性、開創性的病情討論與醫學研究之中,為醫療提升帶來更多正面影響力。如何讓AI醫生扮演好輔助的角色,將成為智慧醫療產業中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