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臺灣製造業工業機器人採用趨勢及與勞動雇用量間之關係

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採用超過6萬台,其中製造業佔8成。製造業中擁有最多工業機器人的為電子業,約35,000台,其次為汽車業,再依序為金屬、塑化製品。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對我國製造業而言,近年製造業工業機器人的採用並不對勞動市場產生負面影響,兩者間似乎呈現互補關係。在數位經濟與人工智慧時代,建議應長期進行產業自動化設備導入調查與追蹤研析,此對政策制定和調整將更有助益。

  自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4.0(Industry 4.0)高科技計畫以來,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為全球科技發展的重點,也帶動新生產模式的產生。依據IDC(2017)針對從2018年到2021年的5年內的機器人十大預測中,有關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方面,IDC預測到2021年,負責機器人監督和協調的智慧機器人代理服務將會出現,其將有效刺激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使整體效能顯著提升30%,且Global 2000的製造商中有30%將會部署網宇機器人系統,將使得生產力提高10-20%(EE Times Taiwan2017),顯示工業機器人將對生產製造等商業活動的影響將更加顯著且重要。

  但由於目前工業機器人的精準度和辨識度仍比不上人類,因此在實務上仍需要有經驗的勞動者協助檢視,故工業機器人的導入可能也需要更多人力的協助。本研究為首次針對工業機器人採用對台灣製造業就業影響的實證研究。串接國際機器人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全球工業機器人調查以及我國主計總處、經濟部統計處與勞動部資料庫等,建置2004~2017年我國製造業縱橫資料集,並採用縱橫資料迴歸分析模型,在控制產業特性、總體經濟環境以及法規制度等因子下,試圖掌握工業機器人導入對我國製造業就業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相較全球、美國、德國和歐盟等的研究,對我國整體製造業而言,2004~2017年工業機器人的採用並不對製造業勞動的就業機會產生傷害,反而機器人的引入和勞動雇用間呈現顯著的正向互補關係。本研究實證估計係數約在5.9~6.1間,然而隨著時間此種正向互補效果有略微下降的趨勢,因此從長期角度來看,工業機器人採用是否對我國製造業勞動就業產生不利的影響,值得關注。

  特別是我國近年各產業的工業機器人採用成長幅度不斷提高,尤其是電力電子產業佔我國製造業受雇人數近5成,應盡早針對勞動市場的結構變化,預先提出因應的政策方案,如與大學/技專院校共同建立長期(終身)培訓制度與管道,持續培訓未來人工智慧時代所需之勞動力,避免未來勞動市場出現失衡現象;針對因自動化生產、技術升級等而受到衝擊的勞動者而言,政府應該給予較長期的培訓,使其可在不同產業和職業間進行轉換,避免長期結構性失業造成喪志勞動者增加。最後,由於缺乏長期資料下,致使有關產業自動化設備(機器人)導入之實證研究相當不足,在數位經濟與人工智慧時代,本研究也建議應長期進行產業自動化設備導入調查與追蹤研析,此對政策制定和調整將更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