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居住安全,你關心了嗎?—談「耐震標準」

地震發生的時候天搖地動,真是可怕!想知道國家針對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的制定標準嗎?

建築物耐震能力相關規定是由內政部營建署公告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作為全國建築物耐震設計興建準則,規範規定建築物結構體、結構物部分構體、非結構構材與設備、非建築結構物、隔震建築物與含被動消能系統建築物設計地震力的計算方式等。

圖1、規範明定新建的建築物至少所需達到之耐震標準(圖片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供)圖1、規範明定新建的建築物至少所需達到之耐震標準(圖片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供)

撰稿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劉郁芳助理研究員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是集合國內地震工程專家進行研究、討論與修訂後,由營建署公告施行,作為全國建築物耐震設計與興建的準則,具有法律效力。耐震設計規範內容大致分為:震區與地震力劃分、結構物承受地震力之分析、耐震工程品管、既有建築物之耐震能力評估與耐震補強、隔震建築物設計、減震建築物設計、土層軟弱之判定、砂土層之液化潛能判定等

圖2、美濃地震台南市玉井國中專科大樓,符合「大震不倒」原則(圖片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供)圖2、美濃地震台南市玉井國中專科大樓,符合「大震不倒」原則(圖片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供)

耐震標準

工程師所設計與建造的建築,必須合乎耐震規範規定,現行耐震設計規範之目標明定新建的建築物,至少要能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耐震標準(圖1),具體說明如下:

(一)小震不壞:根據地震危害度分析,在當地平均每30年所預期發生一次的最大地震作用下,不致使建築物受損,在地震過後仍能維持其正常機能。

(二)中震可修:根據地震危害度分析,在當地平均每475年所預期發生一次的最大地震作用下,可能致使建築物局部受損,但經過修復後仍可居住。

(三)大震不倒:根據地震危害度分析,在當地平均每2,500年所預期發生一次的最大地震作用下,可能致使建築物全面受損,但不致倒塌,大樓裡的人仍可逃離,後續可透過專業人員針對結構安全進行鑑定,以判斷補強或拆除重建等後續作為。

耐震設計規範的制定原則

假設一棟建築物的使用年限為50年,那麼在此年限內,建築物可能會遭受到超越平均每30年所預期發生一次的最大地震期望值侵襲之次數約1~2次;可能遭受到超越平均每475年所預期發生一次的最大地震期望值侵襲的機率約10%;也就是說,遭受到超越平均每2,500年所預期發生一次的最大地震期望值侵襲的可能機率約為2%

耐震設計規範的演進,是將地震災害的經驗與教訓,經理論及研究分析,再於實驗室進行縮尺模型實驗予以證實,並將研究成果落實在修訂耐震設計規範的相關規定內容,以避免類似震災再度發生。所以每當國內、外發生災害性地震後,地震學家與工程師就會迅速投入震災調查,目的就是要找出現有耐震設計可能存在的缺陷,期能經過修訂後,使既有或未來新建的建築物更為耐震。因此耐震設計規範可以說是經驗與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