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極端氣候破壞生態平衡,珊瑚復育面臨嚴苛挑戰

2015年蘇迪勒颱風引發湧浪,嚴重摧殘小琉球珊瑚礁,研究人員現勘海底鐘形微孔珊瑚(圖中大型團塊),除了微孔珊瑚,周圍珊瑚覆蓋率普遍不佳,至今還在緩慢恢復過程。(圖/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提供)2015年蘇迪勒颱風引發湧浪,嚴重摧殘小琉球珊瑚礁,研究人員現勘海底鐘形微孔珊瑚(圖中大型團塊),除了微孔珊瑚,周圍珊瑚覆蓋率普遍不佳,至今還在緩慢恢復過程。(圖/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提供)

極端氣候破壞自然生態療癒節奏,成為珊瑚復育最大挑戰!海洋中心從2014年起在小琉球海域進行珊瑚礁生態研究調查發現,陸砂隨著颱風暴雨沖刷入海與颱風過境掀起湧浪,不但導致珊瑚大量死亡,更延緩珊瑚礁復育周期,對生態威脅可能勝過氣候暖化引發的珊瑚白化。

珊瑚覆蓋率是海洋生態健康的重要指標,珊瑚體在海床覆蓋程度愈高,顯示環境狀態愈佳。但珊瑚礁靠近海岸,受到河川排放和人類活動影響,伴隨全球暖化和海洋污染等問題,全球各處珊瑚礁屢傳生態危機。科學家近幾年積極嘗試用分株種苗移植復育珊瑚,採集珊瑚分株回實驗室固定於附著板,讓珊瑚蟲在模擬野外環境的水槽生長茁壯後,再移植回原本海域野放。

種苗移植概念雖然簡單,卻必須考慮移植海域水質及海床環境穩定性等環境因子。為了研究環境因子對珊瑚礁的影響,海洋中心研究員陳正平自2014年起帶領研究團隊,定期在小琉球周邊進行水質監測、珊瑚礁體檢、魚類調查和環境史重建等。初步研究發現,夏季每逢颱風暴雨,就會引發洪水從高屏溪挾帶泥砂等碎屑沖向小琉球沿岸,導致海水變濁,面對高屏溪口的白沙和美人洞最為嚴重。

研究團隊發現,濁水降低能見度最長可維持兩周,不僅妨礙珊瑚共生藻光合作用,影響珊瑚生理,珊瑚為排除覆蓋在表面碎屑而分泌的黏膜,也因海水混合著高營養鹽的高屏溪水,助長藻類加速生長並佈滿在黏膜和碎屑上,導致珊瑚死亡。

研究同時發現,颱風過境前後引發的湧浪也是狙擊小琉球珊瑚礁生機的主因。珊瑚固著的海床不夠穩定,珊瑚體很容易被湧浪打翻,無法攝食,共生藻也無法行光合作用,珊瑚就會死亡。王博賢表示,狂放的湧浪甚至把珊瑚打到岸上,研究團隊沿著海岸幾乎處處可見壘壘成堆的珊瑚石,多數發育不到10年。遊客近年幾到小琉球浮潛看海龜,已很難在海底看到色彩繽紛的珊瑚礁。

自然生態受到天然災害破壞,經過適當時間休養生息,就會自然回復。但台灣近幾年極端氣候頻繁,颱風暴雨加劇,珊瑚礁經常舊疾未癒再添新傷,所需復育時間更長。即使採取人工復育,應考量納入工程防護,降低湧浪狙擊破壞珊瑚礁,避免盲目移植復育,空做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