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我國新興感染症研究政策規劃與階段成果

公共衛生全球化的時代,科技與經濟的互相依賴及交通的便捷,不但縮短了國際性互動的距離,同時也提供新型傳染疾病跨國快速蔓延的管道,更對人類生活與生存產生嚴峻的挑戰。臺灣位於東亞、太平洋區域,不但和盛行熱帶傳染病的東南亞各國相毗鄰,更與人口眾多的中國大陸有密切的民間往來,在自然生態方面又是候鳥季節性遷移的必經之地,增添了傳染疾病迅速爆發的風險,因此,政府建構防疫檢驗及管控疫情極為重要。

公共衛生全球化的時代,科技與經濟的互相依賴及交通的便捷,不但縮短了國際性互動的距離,同時也提供新型傳染疾病跨國快速蔓延的管道,更對人類生活與生存產生嚴峻的挑戰。臺灣位於東亞、太平洋區域,不但和盛行熱帶傳染病的東南亞各國相毗鄰,更與人口眾多的中國大陸有密切的民間往來,在自然生態方面又是候鳥季節性遷移的必經之地,增添了傳染疾病迅速爆發的風險,因此,政府建構防疫檢驗及管控疫情極為重要。例如201912月,不明原因肺炎在中國武漢出現。202017日,經全基因組定序確認為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211日宣布正名武漢肺炎為「COVID-19」,CO代表冠狀(corona)、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19則為疫情爆發的年份:2019,俗稱武漢肺炎。截至91日台灣累績確診病例達488人,全球確診人數超過25百萬人。在此之前過往的SARS疫災、禽流感(H5N1H7N9)、中東呼吸症候群 (MERS-CoV)、伊波拉(Ebola)、登革熱及茲卡(Zika)病毒接踵而至,對人類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屢屢引起全球恐慌。

一、科技部因應傳染病的政策規劃

科技部因應流感疫情的爆發,於2006年至2009年積極推動「禽流感及新型流感專案研究計畫」,又因全球暖化的氣候變遷及交通的往來頻繁,使得部分新興的疾病得以傳入而流行。積極推動以台灣國土保安為考量之「新興感染症」研究非常重要,針對國內已有疫情之感染症,或具流行的威脅性,及尚未發生於臺灣但已出現附近其他地區之新興感染症,為主題徵求計畫。像是近年來南部地區大規模登革熱的流行,在臺灣所看到的重症出血性登革熱,主要為單一血清型病毒的初次感染。但是在登革熱高度流行的疫區,例如東南亞的泰國,交叉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卻是造成其出血性登革熱重症的主要因素。而南部引起出血性登革熱的重症風險因子如糖尿病患者及年長者,其造成的原因並不清楚,故對登革熱研究也愈重要。另外,腸病毒71型造成的疫情,每年仍有併發重症病例,造成自主神經系統癱瘓、腦膜炎、肌肉損傷有類似小兒麻痺的肌肉癱瘓症狀與神經性肺水腫。為對抗各種新浮現傳染病的挑戰與威脅,科技部2010年至2014年推動補助「台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計畫」,2015年起延續「台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計畫」第二期,將至2019年底結束。2006年至2009年徵求主題以流感為主,後兩期的徵求主題擴大,研究領域涵蓋6個主要議題,人畜共通感染症、動物流感及人類新興流感、肺結核、登革熱、腸病毒及腸病毒重症及預留未知新興感染症之研究。

二、配合新南向政策

臺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計畫徵求的主題,較一般公衛學門所徵求的主題更聚焦並具有任務導向,能因應當前所面臨的疾病威脅也配合國家政策的推動,此專案配合新南向政策,優先補助與南向國家合作研究計畫,鼓勵臺灣學者到南向國家進行學術交流,不僅研究資源共享與互補,也可以與該國建立實質的夥伴關係。例如:一研究團隊到新加坡共同開發屈公病毒藥物篩選系統,因臺灣地區之屈公病皆為境外移入病例,而新加坡有WHO認證的病媒蚊與及其相關載體研究室,可收集其鄰近國家如印尼與馬來西亞之屈公病人的血清檢體,合作將對實驗室開發之重組桿狀病毒取代屈公病毒檢驗試劑的推廣會有幫助,成果將互利兩國。另一成大研究團隊與泰國合作,找到的單株抗體,能夠有效的抑制登革病毒感染小鼠。

三、持續推動累積研究成果量能

「禽流感及新型流感專案研究計畫」推動時,當時臺灣研究流感的團隊並不多,科技部以主動規劃及公開徵求的方式,長期耕耘建立團隊,並與疾管署(當時疾管局)及農委會形成良好的跨部會聯結,以當前防疫所需之研究為徵求計畫主題,達到最佳的研究成果及應用效益,以因應隨時有可能爆發疫情。2006年至2009年共補助30件計畫(計入子計畫數共77),有20篇國際期刊論文,包含7篇期刊影響係數大於51篇大於10,並有兩件獲得專利,一項技術轉移。

「台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計畫」第一期計畫總共補助件23計畫(計入子計畫數共59),有97篇國際期刊論文,包含22篇期刊影響係數大於51篇大於10,以及五件獲得專利,兩項技術轉移,第二期計畫總共補助件30計畫(計入子計畫數共57),至20199月已發表140篇國際期刊論文,包含17篇期刊影響係數大於54篇大於10,以及15件獲得專利,8件專利申請中,並12項技術轉移。發表的期刊、專利數目與品質皆隨著計畫持續補助而有加乗的效果,提昇我國於感染症研究的國際形象及地位。

有數個團隊於第一期建立,持續研究至今,除了有大量國際期刊發表,並且專利佈局全球,以成功大學登革抗體研究團隊為例,2010年建立團隊,致力於探討登革病毒致病機制與治療策略,發展出發展優化的登革病毒疫苗及登革熱抗體藥物,目前此抗體進入臨床前開發階段,於生技醫藥產業推動中心輔導,與產業界洽談開發中。另一跨六校的團隊,主要研究流感病毒的複製、病理機轉及病毒造成的免疫反應,多面向的研究,在抗病毒藥劑研發有多項具體產出及技術轉移。又結核病團隊所研發鑑定及檢測結核桿菌抗藥性晶片,獲得一項專利兩項技轉。

1 計畫成果產出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台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計畫第二期目前還在進行中,本表統計至20199月。

1 專案各年度研究計畫補助經費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四、結論與建議

臺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計畫為因應感染症之發生而開設的專案計畫,為期僅有4-5年,此專案預算編列上沒有學門來的穩定,如圖1所顯示,在每一期專案頭三年經費較為充裕,而在2014年專案結束時,就無法續徵求計畫,並且臺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計畫第二期計畫經費明顯下降,由此可知,以專案的型式來推動感染症研究計畫,經費來源不穩定,或是在無重大疫情之時,經費遭刪減。建議在與農委會及疾管署資源不重疊與浪費原則下,科技部可以穩定支持此類計畫,以維持感染症研究基礎(infrastructureKnow-how),讓研究人員能針對一些較重要、具威脅性的傳染病,持續且更深入去研究下去,以腸病毒為例:20142016年美加及歐洲爆發急性無力脊髓炎的流行,造成終生肢體殘障,已證實與腸病毒D68型疫情有關(Messacar K et al., 2018),近年臺灣D68型患者增多,對此方面的基礎研究還不夠多。且今年新生兒病例較多,症狀表現與較年長孩童不同,重症比例及死亡率都高,須從基礎醫學研究加強,以解決當前國內臨床的切要問題,而非僅僅是短期的專案期限,而無法有較長遠及深耕性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