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訊息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我國學術能量概覽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國研院科政中心)分析發現,我國2019年論文發表篇數排名全球第21名,雖比最高峰時期的第16名下降,但論文相對影響力[1]逐年上升,從2000-2004[2]0.81,上升到2015-2019年的0.99,另外高被引用Top 1%頂尖論文占比[3]也從2000-20040.53%,成長至2015-2019年的1.05%,顯示台灣的學術研究也從過去的重視論文發表數量,逐步轉型為重質不重量,學術影響力幾已邁入全球領先群。

學術研究為國家創新的基石,掌握學術研究動能有助於了解我國基礎研究實力;而國際期刊是目前多數學術領域最主要的發表舞台,因此成為衡量學術能量最常觀測的標的。國研院科政中心長觀測與分析我國及標竿國際期刊發表趨勢,今(4/28)日與專業資訊服務商科睿唯安(Clarivate)共同舉辦「我國學術能量概覽發表暨2019高被引學者頒獎典禮」,藉此活動公佈我國學術論文的發表現狀及趨勢狀,並為我國17位進榜「科睿唯安全球論文高被引學者」喝采。

我國學術能量概覽分析來源為Web of Science資料庫(包括SCIESSCIA&HCI,以及CPCI[4]分析內容涵蓋我國國際期刊論文發表的質與量。除了台灣以外,也同步分析三標竿國家:傳統科技大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創新小國(如瑞士、丹麥、荷蘭、瑞典、澳洲、以色列),以及鄰近的亞洲國家(含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呈現全球視角下台灣的科研表現。




[1] 論文相對影響力:指論文被引用次數與全球平均相比,是衡量一國論文整體被引用情形的指標。一般而言,相對影響力達到1即表示該國已跨入學術品質領先群的門檻。

[2]論文發表情形皆以5年為一單位來進行統計。

[3] Top 1%頂尖論文占比:一國被引用情形居全球前1%的論文篇數,占該國總論文數的百分比,反映的是一國發表當今全球最受關注的研究比重。當此數字達到1%,即顯示該國前沿研究的比重,已躋身領先國家的行列。

[4] SCIE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SCI :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HCI :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CPCI :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論文發表量的表現

觀察近20年來各國論文發表情形,台灣在Web of Science論文發表量於2012年達最高值後逐年下降,直至2019年才略有提升。2019年論文篇數為27,894篇(圖一),全球排名從最佳的第16名降至第21名。

圖一 2019年各主要國家論文發表量

在其他國家部分,中國論文發表量一路快速成長,於2019年超越美國,躍升為全球排名第一;日本論文量排名自2000年第3名降至第5名後即維持穩定;南韓則自2000年的16名提升至第12名;此外,名次變化較大的國家還有以色列,名次逐年下降(圖二)。

圖二 主要國家論文發表量名次變化(20002019

論文發表質的表現

本分析以學術影響力評估質的表現,用「相對影響力」以及「高被引用Top 1%頂尖論文占比」兩指標呈現。所謂的相對影響力,乃衡量一國論文整體被引用情形;相對影響力到達1所代表的意義表示該國已跨入了學術影響力領先群的門檻。目前在全球論文發表量前30大國家中,相對影響力高於1的國家共有19國。這19個國家多數為美國、英國、德國等先進大國,以及瑞士、荷蘭等創新小國。

台灣論文相對影響力逐步成長,2000-2004年為0.81,至2015-2019年已達0.99,接近學術影響力領先群。2015-2019,綜觀全球主要國家,表現最佳的國家為瑞士、丹麥及荷蘭;新加坡、澳洲及中國在此期間則有顯著成長(圖三)。

圖三 各國論文相對影響力

高被引用Top 1%頂尖論文占比,則是一國於各領域、各年被引用情形居全球前1%的論文,占該國總論文數的百分比。當一國Top 1%高被引用論文占比到達1%時,表示國前沿研究的比重,已躋身領先國家的行列。

台灣高被引用Top 1%頂尖論文從2000-2004年的315篇,成長至2015-20191,358篇。台灣總論文數雖有下降,但Top 1%頂尖論文數卻持續增加,也使得其占比從2000-20040.53%,成長至2015-2019年的1.05%,邁入領先國家群。

在全球排名部分,表現最佳仍為瑞士及荷蘭,近年新加坡、澳洲及中國於本指標也顯著成長(下頁圖四)。

圖四 各國高被引用Top 1%頂尖論文占比

國際合作發表情形

隨著科學研究難度和規模的提升,國際合作已成為全球趨勢。近年來各國國際合作論文發表蓬勃,台灣亦然。台灣國際合作論文發表占比從2000-2004年的19.0%,成長至2015-2019年的35.8%2019年單年更已達到了41.1%,而創新小國如瑞士、新加坡、丹麥、荷蘭以及瑞典等,國際合作論文發表比重目前已接近或超過七成(圖五)。

圖五 近五年各國國際合作論文占比

國際合作的論文往往有較高的能見度,也展現了較高的影響力。台灣國際合作論文2015-2019年的相對影響力達1.49,顯著高於國際合作論文的相對影響力0.68(圖六)。

圖六 有國際合作與無國際合作論文的相對影響力比較(2015-2019

隨著我國國際合作論文的增加,合作的對象與其所在區域也越來越多元。目前我國在學術論文發表上最主要的合作夥伴是美國,其次是中國、日本、英國和德國。2005-2009年時,我國合作論文篇數雖超過2,000篇,但合作夥伴僅限於美國、中國及日本等三國,但2015-2019年則多達14個國家(圖七)。

圖七 我國學術論文主要合作國家

台灣論文發表量及相對影響力長期趨勢

1980年迄今,我國學術論文發表歷經了量少且影響力不穩定、量及影響力穩定成長、量快速成長但影響力成長趨緩等階段,近年由於對於過度重視論文發表量的批判,加上大學院校教師及博士生減少等因素,台灣的論文發表量不若以往,但另一方面,學術能量的展現也從重視論文發表數量,逐步轉型為重質不重量(圖八)。隨著台灣論文的學術影響力邁向全球領先群,如何讓研究成果能進一步回應社會挑戰,產生社會影響力,將是台灣應持續努力的方向。

圖八 台灣論文發表量、相對影響力長期趨勢並與大學教師及博士班人數對

協助決策者建構以證據為基礎(evidence-based)的政策決策模式,是國研院科政中心重要的任務之一。累積逾45年的資訊加值與科技政策知識經驗,透過定期觀測我國學術競爭力發展,並配合政府決策需,將分析研究成果提供給相關部門參考,期能有效協助台灣科技決策體系專業化與健全化的發展。

由科睿唯安發表的2019年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單中,台灣共有17位本土學者進榜,獲選人數創歷屆新高,今日也藉此活動一同表揚獲獎的高被引學者。這不僅凸顯台灣學術人才的優異表現與影響力,更彰顯了台灣在全球科學研究上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