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國際學者線上齊聚 交流福七應用 感恩福三貢獻

今年520日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中宣示太空產業是國家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將台灣進軍國際太空產業列為台灣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指標,而完善的太空科技能量是發展太空產業的基礎。科技部向來大力發展太空科技,分別於20178月和20196月發射福爾摩沙五號遙測衛星及七號氣象衛星,成為台灣環境的守護神。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國研院太空中心)為執行科技部政策,帶動台灣太空科技進步,並促進衛星成果應用於更多民生領域,於20201021~23日以視訊會議方式召開「第5屆國際導航衛星掩星觀測研討會」,會中報告福衛七號[1]發射一年多來的成果。

國研院太空中心林俊良主任指出,目前全球包含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各大氣象作業中心都已證實福衛七號掩星觀測的確能有效改進全球天氣預報準確度。我國中央氣象局的研究結果亦顯示,福衛七號資料對數值天氣預報有顯著效益,在全球預報模式中加入福衛七號資料,可為各項預報指標帶來全面性地改善;尤其對熱帶區域的改善最大,在熱帶地區離地表6公里大氣溫度5天預報誤差之改進達約4%,此結果符合福衛七號任務著重於熱帶觀測的預期。

福衛七號掩星觀測出色的準確度及高解析度,對大氣研究有重要的貢獻,數位不同大氣研究領域的國外學者皆在「第5屆國際導航衛星掩星觀測研討會」發表的論文中指出,福衛七號掩星觀測的一大優勢是能夠探測傳統遙測技術較無法觀測的大氣邊界層(大氣最接近地表的部分,厚度約1~2公里)特性,而邊界層是許多天氣現象(如午後熱對流發展、海陸風環流)發生的區域,與人類主要活動息息相關。福衛七號資料具高解析度、不受低雲遮蔽及水氣影響的特性,且儀器的改進使福衛七號在近地表的資料量高於福衛三號,有助於研究全球大氣邊界層在季節及地域上之結構變化。且福衛七號的資料不須校正就可直接使用,在氣候觀測系統上扮演著定錨的角色,可協助確立並追蹤全球暖化的增溫幅度。

此外,福衛七號的電離層掩星資料品質穩定,每日已能輸出超過4,000筆資料,足以讓研究人員建置全球電離層太空天氣觀測產品,成功大學及中央大學研究團隊已經利用全球電離層雷達驗證福衛七號電離層產品的正確性,並發表於太空科學相關期刊。在太空天氣研究的重要發現包括成大研究團隊發現2019年罕見的南極平流層驟暖事件,竟使低緯度電離層產生意想不到的6天週期震盪,此次事件對全球太空環境的影響在當地時間的中午12點以及下午5點最為劇烈,造成25%的電離層電子密度擾動,這對未來應用人造衛星通訊、網路連線以及導航具有重要的影響。另結合福衛七號與NASA GOLD科學衛星,發現在201912月發生異於過去且僅在春秋之際才會有的旺盛電離層不規則體,該現象影響衛星通訊,臺美研究人員希望能藉由福衛七號的大量觀測解開此一謎團。

「第5屆國際導航衛星掩星觀測研討會」為福衛七號於20196月發射1年多後,首度以福衛七號為主軸的國際研討會。福衛七號合作夥伴美國NOAA署長Dr. Neil Jacobs以影像「親臨」現場,於首日開幕致詞並於1022日會議中擔任首場主講。此次會議有14個國家共70篇論文發表在視訊平台上,會議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方便更多研究人員參與。

國研院太空中心並於同一天舉行福衛三號感恩茶會。福衛三號係於20064月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在持續運轉14年後,於202051日正式結束衛星任務,功成身退。當年福衛三號的推手還有默默付出的研究及工程人員等,於今(10/21)日齊聚於國家太空中心,感謝14年來地面團隊努力地守護福衛三號,也感謝福衛三號在太空中為台灣及全世界提供的服務。

前國科會主委、中央研究院李羅權院士表示,福衛三號開啟了台灣在掩星資料輸出國的地位,過去14年的觀測資料不僅在天氣預報上的貢獻超出預期,受到聯合國國際氣象組織(WMO)的重視,更為台美合作福衛七號奠定基礎。




[1]福衛七號將佈署6枚衛星於高度550公里、傾角24度的軌道,繞行地球一圈約97分鐘,每日可提供在南北緯50度間約4,000筆掩星資料,資料量約是福衛三號的3~4倍,大幅增加包含台灣在內的低緯度地區氣象及電離層觀測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