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講堂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太空科技
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的任務為長期監控,計算靠近地球小行星的運行軌道,並提出早期預警以避免小行星碰撞地球,並對下一(22) 世紀近地小行星撞擊概率進行全面評估。
太空科技
一般光學遙測衛星受天候影響很大,可見光的遙測相機除了熱紅外線之外只有白天能夠照像,資訊獲得以及時效上受到限制;針對此缺點,科學家們利用雷達電磁波可以穿透雲層的特性,開發出不受到天候及夜間限制的SAR衛星,能夠全天候日夜觀測地面,執行地面地形地貌,及海面船隻遙測,水資源監控,環保,工程規劃,漁業資源,農業災害調查/救濟,防災/救災等等特定任務。
智慧電子
太空科技
2016年,名為「AlphaGo」的人工智慧打得人類圍棋棋手潰不成軍,最近新聞報導「美軍空戰人工智慧(AI)狂勝人類飛行員」可能改寫未來的戰爭。 實際上人工智慧的身影已經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它的樣貌已不再那麼的神祕,舉凡交通、娛樂、醫療等,到處都可見其蹤影,例如手機助理語音辨識功能、社群網路上的廣告投放、地圖導航的最佳路線規劃、串流影音網站的推薦等等。 注意到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國家太空中心的工程師也積極的投入人工智慧研發,本文將介紹人工智慧在太空的趨勢與應用。
太空科技
科學家觀測到大約每11年周期,太陽表面的太陽黑子(Sunspot)、太陽閃焰(solar flare)活動會比較激烈,從太陽射出的高速太陽風以及日冕物質拋射,大約3到4天可以抵達地球,強大的太陽風襲向地球,會影響地球磁場稱為「磁暴」,甚至破壞地面的電力網。 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雖然會被地球磁層所阻擋,但也會擠壓地球磁場改變磁層頂的位置與強度(封面圖),當日冕物質拋射到達地球時,地球磁層受到擠壓影響,粒子被帶進地球與高層大氣中的空氣分子碰撞產生極光。
太空科技
我們有一天會殖民太空嗎?我們的孩子會拜訪其他星球嗎?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需要克服一個關鍵的挑戰:如何在遠離地球的地方養活自己?植物在人類太空飛行中,可以作為食物和提供清新的空氣,代謝太空艙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並且控制濕度。
太空科技
自古以來,人們晚上看著天空,月球是最熟悉的星球,它對人類文化如曆法、藝術和神話等產生重大影響。在外太空條約下,月球依然是所有國家以和平的用途可以自由前往探測的場所;我國在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中,包括外太空探索與科學創新任務。近年來探月計畫成為顯學,包括美國的重返月球,中國的嫦娥探月工程、以及日本與印度所規劃新的機器人登月計畫,趁此探月熱潮,本文將介紹各國探月任務、計畫和酬載儀器以饗讀者。讓我們出發,去月球探險吧!
太空科技
美國太空總署最近有一項有趣的太空計畫,稱為「龍蝦眼」X射線,能不間斷觀測太空「重力波」特殊計畫註1。人們的視覺是光線透過眼睛的水晶體折射聚焦成像;光線經過凸透鏡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和折射等多種路徑。然而,龍蝦對光線敏感,喜歡生活在幾乎沒有光的洞穴裡,為了適應環境,龍蝦的眼睛具有非常特殊的視覺構造「正方形通道的蜂窩結構」,如封面圖。
太空科技
我們從台北家裡如何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抵達高雄的外婆家呢?答案是搭乘公車到台北車站,然後轉搭高鐵到高雄,再搭乘公車到外婆家。那麼人造衛星要如何抵達太空的目的地,開始執行任務呢?
太空科技
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各行各業愈見成熟,日前國家太空中心林主任指出,我國未來10年的三期太空計畫將朝著「人工智慧」衛星發展,本文將回顧福爾摩沙衛星智慧化的演進。
太空科技
高光譜影像資料庫是收集及處理整個跨光譜頻譜的資訊,通過大量的不同波段的電磁頻譜,可以用來探測地表物體,不同的物體會在光譜頻譜中留下具有唯一的光譜特性或是「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