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超級電腦讓自駕車更智慧

  不需要人類操作即能感測其環境及導航的自動駕駛汽車(自駕車)現在是全世界各國、各車廠與相關技術積極投入與開發的領域。如果你是科幻電影的粉絲,相信對無人駕駛的自駕車並不陌生,電影《超級戰警》(Demolition Man)於1993年上映,電影的背景設定在2032年,裡面有可以聲控電腦操作,並可切換手動及自動駕駛模式的車輛;而改編自「現代機器人故事之父」艾西莫夫的小說《機器人與我》,並且在2004年上映的《機械公敵》(I, Robot),也可以看到兼具自動駕駛及手動操作功能的汽車行駛在2035年的場景。電影所展現的未來世界皆設定在距今十數年後,然而人類的技術漸漸實現了科幻電影的預言,我國第一座封閉式的自駕車測試場域今(2019)年2/25在台南的沙崙科學城正式啟動營運,象徵我國進入智駕時代,迎向更便利的未來。

自駕車,攝自成功大學研發之自駕車。自駕車,攝自成功大學研發之自駕車。

縮短開發自駕車的關鍵因子

  自駕車的發展自1920年代展開,歷經多年的實驗與累積,直到1980年代才有了第一部真正自動化的汽車出現。每輛汽車約由3萬個零組件所構成,為了達成自動駕駛的目的,自駕車必須能隨時掌握周遭的狀況,即時應變不同的突發狀況,因此可以說是運用了各式前端科技,例如:自駕系統、GPS定位、車體設計及感測器等。為了讓這些發展中的技術能更貼合道路實際使用情境,實車必須進行數億至數十億公里的道路測試;這項浩大的工程原本可能得花上數年的時間,但是透過實驗車輛與電腦模擬,不但可以提供自駕車在各式場景的3D模擬環境,便能取得大量測試里程與模擬數據,而且經由高速電腦進行運算與分析,可以逐步建立訓練及指示車輛行駛的演算法,大幅縮短了開發自駕車的時間。

即時道路觀測展示系統,攝自工研院研發之自駕車

  另一個對於自駕車的安全性提升與改善有著關鍵影響的是駕駛模擬器的研發。運用人工智慧(AI)處理與分析,能以畫素單位來分割影像,能細緻處理自隨車配備的攝影機、雷達或光達(Lidar)等感測器所蒐集到包含環境、光影、天氣甚至臨時竄出的行人或車輛等影像數據資料的技術,可提高自駕車對於個別物體以及具連貫性的周遭環境圖像的辨識。透過學習與調整,可提升自駕車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對於行車安全多一分保障。

智慧科技帶你高速迎向未來

  自駕車的發展需要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分析、雲端計算、即時算圖、資安等先進技術的共同投注,國網中心肩負計算、儲存、網路、平台整合的前瞻雲端技術先導角色,提供高速計算、高品質網路、高效能儲存、大資料分析及科學工程模擬等雲端整合服務。所建置之「台灣杉二號」在全球500大高速計算主機(TOP500)排名第20,預計正式啟用後,將提供快速運算能力、大量儲存空間及安全的網路,透過AI雲端運算平台的建置,將協助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進行虛擬平台與模擬情境建置以及資料平台與AI應用,提升臺灣的無人載具科技創新能量。

超級電腦的歷年排行超級電腦的歷年排行

  科技持續的發展,無人載具不再僅存於科幻及想像,但相較於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 2002)、《機械公敵》裡具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其實記憶中電視影集《霹靂遊俠》(Knight Rider, 1982-1986)裡的「夥計」以及電影《金龜車賀比》(Herbie: Fully Loaded, 2005)裡的「賀比」,與駕駛人具有溫度的互動其實更教人印象深刻。我們期待在技術發展的同時,人工智慧也有長足的進步,讓科技與人性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