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穩定大學師資結構 塑造創新研究環境

台灣逐漸從效率驅動經濟轉型為創新驅動經濟,轉型的關鍵之一是傑出的科研創新。大學教授是台灣的科研主力,不同年齡層的教授有不同的工作特性,必須維持教授的年齡結構穩定,才可確保大學的學術研究動能,進而支持創新系統的活絡。然而,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研究發現,台灣近年來大學教授的年齡結構出現了不穩定的現象,主因有二:高教擴張及少子化...

(上圖) 我國大學教授2004年至2013年的年齡結構變化。資料來源:國研院科政中心

高教短期內擴張又停滯 造成教授年齡老化

政府於1994年推動「教育鬆綁、暢通升學管道」的改革,帶來了高等教育迅速擴張。根據教育部統計,1994年台灣的大學院校共58所,至2004年已達145所,專任教師人數由16,949人成長至44,787人,幾乎是原來的三倍。而在這之後的9年,只增加了2所大學,專任教師僅增加3,164人。換句話說,高教普及化政策造成大學教師人數在短期內大量補充,之後就接近停滯。

由於師資員額成長接近停滯,補進年輕教授人數有限,因此當原有教授年齡日漸增長,就會造成整體教授年齡老化。科政中心分析發現,如下頁圖所示,2004年時,我國教授主要族群為40~44歲,50歲以下的占全體教授的77.6%;但是2013年時,主要族群變為45~49歲,而50歲以下教授所占比例降至56.4%。

少子化影響大學生源 師資員額跟著減少

要讓大學教授年齡結構保持穩定,就必須適量補進年輕教授,然而「少子化」卻對此造成負面影響。科政中心分析指出,由於少子化,我國18歲人口數逐步下降,也影響了大學生的人數,2013年(102學年度)我國大學生共103.5萬人,預計2015年會開始下滑,2018年推估將僅有96.1萬人,2023年再下降至74.6萬人。這種趨勢會一直持續至2028~2029年,屆時大學生人數將僅有2013年的60%。若不刻意調降生師比,學生減少就會造成師資員額減少,而影響了年輕教授的聘用,進而影響大學教授的年齡結構。

科政中心表示,若任由高教自然發展,在2013-2028年間,雖然公立大學教授屆齡退休後,會按照員額補進新進教師,但是私立大學卻可能因遭受少子化衝擊,生源減少導致教師遇缺不補,造成下頁圖的年齡分布曲線從2013年開始不斷向右偏移且越趨高聳,2028年55歲以上教授接近六成,2033年的年齡分布曲線更將發生重大波動。這種教師年齡結構不穩定的現象,可能會對大學創新研究的動能產生衝擊。

(上圖) 推估未來二十年我國大學教授的年齡結構。資料來源:國研院科政中心

三點建議 穩定教授年齡結構

雖然台灣全體教授的年齡結構不穩定,但科政中心卻發現了其中的例外,就是獲得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即5年500億)的大學,可以透過彈性薪資、簡化進用程序等方式,積極增聘國內外優秀人才進入大學任教,結果這些大學副教授以下的年輕教授群年齡結構相當穩定,顯然政府政策確實可以對大學教授年齡結構產生影響。

因此,科政中心建議政府採取三種措施:調整生師比、加強推動擴大外籍生源與實行彈性退休計畫,來減緩大學教授年齡結構的變動。

科政中心指出。目前我國大學生師比為21.6,希望能逐步調降,於2023年達到美國生師比16.2的水準。推估透過此措施可讓2018年44歲以下之年輕教授占比,由政府沒有作為的17.49% 提高到21.39%,2023年則由沒有作為的11.11%提高到15.93%,藉此帶來更趨穩定的大學教授年齡結構。

此外,教育部已經在推行「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目的為提升大學國際化程度;然而擴增外籍生源,亦有助於減緩少子化對大學生源的影響,維持大學教授需求量的穩定。科政中心建議此計畫應持續進行,甚至可以再加強。

第三種措施則是希望促成資深教授提早退休,以加速新陳代謝。科政中心建議政府可以提供誘因,鼓勵資深教提早退休,或者推動階段性退休計畫,鼓勵資深教授同步減少工作時數及薪水,以增加教授群體流動性,提高年齡結構的穩定性。

從現在起的關鍵10年,若政府能夠採取合宜且必要的措施,促成大學教授年齡結構短期調整,達到資深教授退休數量持穩與新進教授順利接軌,就能建立大學院校永續發展的教授結構,研究能量與成果得以延續與累積,支持我國創新經濟發展之所需。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的「關鍵議題發掘與前瞻規劃團隊」,專注在我國前瞻預測與中長期議題發掘,期能預警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及早因應的作法。未來團隊將會持續針對我國人才議題進行各個面向的深入探究,期盼能有助於創造我國另一波人力資源高峰與經濟發展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