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培育醫材創業家,開創醫材新契機--STB計畫五年有成

隨著高齡化社會和慢性病人口的增加,加上醫療照護需求持續穩定成長,醫療器材產業已成為各國熱門之新興產業。但台灣醫材產業尚未跳脫低價值的傳統製造業形式,同時也無成熟之臨床醫學與工程的跨領域醫工整合平台,在醫材產業價值鏈上有著極大的缺口。

國家實驗研究院依國科會(103年3月改制為科技部)指示,2007年底與美國創新醫療器材產業的孕育地-史丹福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執行為期7年的「台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Stanford-Taiwan Biomedical Fellowship Program,STB計畫),希望連結史丹福大學以及矽谷社群資源培育「醫材創業家」,同時透過灣區的成功育成新創醫材事業經驗,加速國內醫療器材產業升級,開創台灣「醫材新契機」。

過去台灣的醫療器材研發多由工程人員主導,而工程人員在進行醫療器材研發時,並沒有將”解決臨床需求”作為第一考量,同時也沒有機會長時間觀察臨床工作,建立醫療與工程之間有效的溝通管道;加上過去因為台灣教育制度的設計,太早將人才分流,使得具跨領域專門知識的人才極為不足。因此研發成果無法解決臨床需求,自然就無法產生具有價值之醫材產品。

史丹福大學合作培育跨領域醫工種子人才

史丹福大學以及周邊的矽谷地區,除了是全球資通訊產業的火車頭之外,同時也是新創醫材產業的搖籃。在此區域有超過300家以上的新創醫材公司;2008年FDA所通過的新醫療器材,有超過50%來自於此區域;而史丹福大學內的醫材創業課程,10年來孕育出超過25家新創公司,其中4家已被大廠併購(金額超過3000萬美金)。在史丹福大學的醫材創業課程中,創業家們學習如何發明實用之醫療器材,從臨床需求的觀察、到創新技術的發想與開發、寫出商業計劃書以及如何取得創業基金。

30年前,台灣政府送至美國RCA培訓的菁英,協助台灣創造IC兆元產業;30年後,政府與史丹福大學簽約培育台灣醫材領域的創業人才,期望這些人才能為台灣醫材產業開創新時代的契機。STB計畫每年甄選數名台灣優秀人才,進入史丹福大學接受一年的培訓。經由STB計畫所徵選出來的STB學者,其接受醫療、工程及商業等跨領域的訓練,了解成功醫療產品的關鍵點是由需求面啟動,需符合改進病患的生活品質,用簡單可行的方法來解決複雜的臨床問題,進而獲得商業價值。目前已有17位STB學者完成訓練,帶回矽谷經驗及資金,成立了數個”以臨床需求為導向之”新創公司與團隊,其中由洪偉禎醫師參與合作開發出非線性方式包裝可自由攜帶之導尿管,已成立新創公司CompactCath,也被CNN Money網站評為「嘗試改變世界的三大發明之一」。

從轉化孵化到在地化

除了上述創業成果,國研院也積極推動「STB經驗在地化」,透過與史丹福大學之連結,引進該校成功之醫材創業課程,在國內醫學中心辦理「臨床實務培訓課程」進行國內人才培育,在國內推廣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創新醫材開發理念。目前已有超過100名學員結訓,並產生超過30個具有商業價值之設計概念。此效益現已擴散到台灣之各大學,例如成功大學已開設「跨領域醫療器材創新設計課程」,明年度交通大學也將開設「BioICT跨領域創新課程」。

未來國研院將持續投入資源,配合國科會(103年3月改制為科技部)與SIIC計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