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誰先惹上牠的 – 蝙蝠與病毒的共存

蝙蝠是身上藏有許多秘密的暗夜精靈,科學家從牠們身上得到許多科技開發的靈感,貢獻卓著。然而,蝙蝠的超強免疫系統,讓牠們能夠和特別凶猛的病毒和平共存。當人類和蝙蝠的生活空間有所重疊,這些快速傳播的病毒小禮物,便是蝙蝠身上抖不落的包袱,無辜地成為了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中古世紀的歐洲認為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

人一旦被吸血鬼吸過血後,也會變成吸血鬼。

因此在西洋世界常常帶有不祥與恐怖的意味。

到了現代,許多的傳染病,如狂犬病(Rabie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伊波拉病毒感染症(Ebola Virus Disease, EVD),或是目前當紅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也都可能是透過野生蝙蝠直接或是間接傳染給人類,更加深了蝙蝠給人的恐懼感。

但你知道嗎?蝙蝠的種類繁多(>1300),佔哺乳類的20%,且在世界各地分佈廣泛,在哺乳類中僅次於人類。蝙蝠身為哺乳類中唯一的空軍,又具有優異的聲納系統,可以在黑暗中安全地飛翔。其實在70年前就開始被作為如聲納、飛行行為擬生的研究對象。蝙蝠的長壽及冬眠行為與代謝的關聯性也是重要的研究課題。而研究蝙蝠身上的微生物種類與演化,也是微生物學家感興趣的重要研究。因此蝙蝠成為一種重要且不易被取代的實驗動物物種。

此外,如前面所述,由於蝙蝠身上帶有許多人類病原,但又不會造成疾病。因此,蝙蝠的免疫也在近20年成為研究的課題。從部分蝙蝠的基因分析中發現,蝙蝠缺乏PYHIN 基因。PYHIN 基因被認為可偵測外來DNA,如病毒DNA,或是由於RNA病毒感染造成傷害的自體DNA。而這個PYHIN將會誘發第一型干擾素(Type I Interferon)的活化,進一步誘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由於某些過度的免疫反應是造成人類感染病毒後的致命因素,因此維持病毒與宿主間的平衡也許是蝙蝠成為重要保毒物種的原因。另一方面,蝙蝠的體溫遠高於人類(飛行時體溫可以達攝氏40),但部份的病毒又無法耐受高溫,因此體溫較高的蝙蝠,就無法讓病毒有效的增長而致病。

近期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在全球造成恐慌,回頭想想,也許我們更應該與整個世界的生態共存,減少破壞野生動物的棲地,避免讓原本人類不會接觸到的致病病原進入人類的世界中,也許才是最重要的課題,那我們就不用擔心又有新興傳染病進到我們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