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守護台灣最前線 格網科技再升級》

台北,2006年1月5日—為使格網科技加值更美好的生活,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以下簡稱國網中心),今日正式發表格網科技在環境與防災監測的民生應用成果。國科會(103年3月改制為科技部)紀國鐘副主委、NII產業協進會顏清連董事長、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李天浩教授等貴賓及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皆親臨見證了國網中心領先全球的格網科技應用成果。關懷各領域需求並順應其獨特性,客製化可擴充性的監測平台,以充分支援各項大規模民生應用是國網中心研發格網科技所堅持的理念。國網中心主任莊哲男表示:「從環境的變化我們觀察到,不論是自然或人為所造成的災害無一不嚴重耗損社會成本。尤其在系統性防救災監測或生態觀測上,確實非常需要建構『遠端監測整合系統』技術,能在最前線、在各方位提供最新監測情報亦作為預測時精確可靠的參考依據;然而令人憂心的是當時國內外尚無可靠之研發技術。」為提供理想合宜的解決方案,國網中心利用建置完成的前瞻資訊基礎設施:網路、計算、儲存能量之優勢,研發遠端監測整合系統技術並成功發展環境監測平台,可提供例如防洪等客製化介面,一旦發生洪水,系統可在短時間更精確預測影響範圍。「遠端監測整合系統」技術平台發展已趨成熟,現階段已正式運用於防救災水情監測以及生態海陸觀測上,並結盟國內外合作伙伴計畫性地延伸擴充此技術平台。總體而言,此兩大領域之大規模應用彰顯了國網中心建構之監測格網平台在整合、預報及預測上的卓越表現。國網中心主任莊哲男指出:「以水利防災來看,水利署已採用國網中心研發的「遠端監測整合系統」,作為監測全台主要流域的水情監測系統,透過目前設置的106個影像監測站,可將各河川、水庫的水情現況,以TWAREN高頻寬網路傳回水利防災中心,這些資訊包括即時影像及各項水文數據,藉由洪水預報模式計算之預測機制提供颱洪事件發生時災害範圍的精確預測,一旦發生洪水,能在短時間內精確預測影響範圍。在生態海陸觀測上,不僅能作為學術上環境變化研究之完整資料庫,更可拓展全球性大規模應用。」

系統性防救災監測—水情監測系統為更有效地強化台灣防洪救災系統之即時性與精確度,水利署已採用國網中心所研發的「遠端監測整合系統」技術作為水情監測系統。台大土木系教授李天浩指出:「台灣洪水屬於迅洪類型,只要短短數個小時,就會從降雨警戒擴大至洪水,因此亟需在短時間蒐集正確資訊做出決策。國網中心的監測格網便在其中擔任這樣關鍵性的任務!」國網中心格網系統平台的「資訊特性」與「即時特性」,能在第一時間利用TWAREN高頻寬網路將各河川、水庫於災害發生時的影像監測資料整合至水利防災中心;同時國網中心也善用所研發之網路群播與點對點的視訊溝通技術,整合出高效率、即時、可支援無限人數上線瀏覽監測資料的功能。此外,水利署亦已將此技術平台納入防救災決策統,正式於颱洪事件使用,預計將逐年持續擴充應用規模,未來將能更有效提升全台防救災工作之效能。

生態環境觀測—全球湖泊觀測、海底觀測「遠端監測整合系統」技術亦已應用至生態陸海觀測,全台重要的觀測據點包括:墾丁、鴛鴦湖、福山植物園及南仁山等生態保育區之觀測與研究,服務生態觀測所需之長期性、即時性需求。其中,鴛鴦湖湖泊觀測網已提昇為「全球湖泊生態觀測網」國際組織,國網中心列為四位指導委員之一,目前已有十個國家表達加入意願。鴛鴦湖之湖泊觀測應用成果,對於全球湖泊觀測的科學研究而言有其指標性意義。鴛鴦湖因其獨特的地理、氣候、及偏酸性之水質特性使其極具觀測價值,美國威斯康新大學即採用「遠端監測整合系統」技術平台自遠端取得大量觀測資料,再透過生態模式模擬,比對台灣鴛鴦湖與美國鱒魚湖所得之評估結果,以深入瞭解生態環境新陳代謝如何進行,當受外界干擾(如颱風)後又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復原。目前,國網中心將以鴛鴦湖與鱒魚湖合作為基礎,結合全球10個國家15個重要湖泊,積極推動全球湖泊生態觀測網(GLEON)。而就海底觀測的科學應用,墾丁珊瑚觀測則是格網科技運用於全球海底觀測的示範性據點。國網中心建構全球第一套24小時長期海底影像觀測系統,突破現階段世界各國僅以長期數據蒐集或短時間(數分鐘至幾小時)海底影像觀測的限制。台灣墾丁的觀測模式在國際間帶來極大的迴響,於2005年同時獲得澳洲海洋科學研究所(AIMS)大堡礁珊瑚礁研究、與美國長期生態研究(LTER)聖塔芭芭拉分校莫利雅島(Morea Island)珊瑚礁研究站的肯定,正式展開具體合作。同年3月更開啟了跨國性的大規模合作--「全球珊瑚礁長期生態觀測網」,國網中心與美國聖地牙哥超級電腦中心、負責大堡礁保育之AIMS、世界銀行珊瑚礁研究計畫、美國國家海洋與氣象管理機構(NOAA)與台灣生物多樣性中心,開始合作推動全球性珊瑚礁長期生態觀測。